青年任正非找自己
《任正非找北》完整版
青年任正非找自己
——《任正非找北》导论之一
找到自己的人就不会迷失。任正非从小就孜孜不倦地找自己。
1944年10月25日,17岁的程远昭生下了任正非,那一年父亲任摩逊36岁。接着又生了6个弟弟妹妹。父母亲忙于生计,没有多少时间带孩子。孩子都是大带小,自由自在地玩。
少年任正非找到了好奇心、认真、责任和大爱
少年任正非:贫穷但充满了快乐
在任正非记忆中,小时候常常带着弟弟妹妹玩泥巴、下河抓鱼、在田野间奔跑、爬山等等。在大自然中奔跑,开启了他的好奇心。弟弟妹妹想到什么就会追着问,老大有担当对什么都会去解释。这样他作为一个天然的孩子头,就会有尊严,对啥都好奇。
他是老大,照看弟弟妹妹是他的责任。他还要观察爸爸妈妈。母亲对孩子们的无私大爱,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最能打动长子任正非。母亲自己本来才念完初中,却可以教高三,而且升学率还挺高,在90%以上。别人不知道,任正非看到了妈妈的付出。妈妈做什么事都特别认真,认真到没有什么事做不成。妈妈给任正非最深刻的印象有两个,一个是无私的大爱,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但开心自在;一个是认真,干啥啥牛。以至于他后来说: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认真,是一种深切的敬畏,是一种灵魂的态度。一件事反复做、反复想,做得很认真,把生命都交给这件事,就可以做到极致。好奇心、认真、责任和大爱,是少年任正非的重要品质。这些品质不断发酵,成为任正非今天率领华为这个世界领军公司很重要的特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小时候在土地上奔跑,使得任正非很注重跟土地的连接。他认为,如果走不出大山,一直就待在贵州山区,他一定会把贵州几千年上万年地理气候养成的独一无二的辣椒、小麦、山果、仙草等等,开发成独一无二的产品,还可以带动乡亲们一起致富。
他盛赞河南省做面条的“南街村”,把独一无二的地力发挥到了极致,把乡村的天然禀赋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有了持续发展。而对声名赫赫做钢铁的江苏“华西村”不以为然,因为钢铁不是农民可以拿出独一无二绝活的行当。
爱心,好奇心,专一,认真,坚持不懈,跟土地和天赋资源(资源天赋和人的天赋)连接,这些特点是任正非小时候养成的。正因为有这样的性格,所以从创办华为之初,他就想“做一两款好产品,这一生都没有白活”。华为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在锻造与众不同的大美绝活上下足了功夫。
大学时代,他找到了一条生命向上的斜行线
任正非的大学时代被文化大革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起初他也有热情参加红卫兵。可是很快父亲被打倒了,成了走资派,他就被剥夺了参加红卫兵的资格。在热头上被剥夺参与权,起初是一件很悲催的事。可是穿越历史,又成了他的幸运。不然,能说会道的他,不知会惹出什么是非。
在父亲要被劳教之前,他急急忙忙赶回家看爸爸。凌晨2点多钟一到家,父亲怕连累他,就赶他走。他临走时父亲嘱咐:
“不要随大流,要有绝活!”父亲的这个教导,在任正非身上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不仅仅是他上大学期间,而且他整个生命过程,都贯穿这根红线。后来华为发展到这样一种程度: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由中国公司触动了西方高科技的基础架构,因此招致美国全政府之力的疯狂打压。
美国为什么打压华为?金一南教授作了这样的说明:
这是后面要提到的事。
那天任正非告别父亲母亲,回到了大学。别人在那里闹文化大革命,他就一个人埋头在图书馆,如饥似渴地学习。在逆境里,他将樊映川高等数学习题集从头到尾做了二遍。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他一些油印的书看,并自学了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以及逻辑、哲学和三门外语。当时,三门外语已到可以阅读大学课本的程度。任正非自己后来总结说:
“大家都知道,在‘文革’中,我个人受到的挫折比别人大得多,因为当时根本就看不清楚未来的前途,也看不清楚光明......但是在那个时候我是靠自己把电子计算机、数字技术、自动控制等自学完的,虽然我那时看不到任何光明。我家人也开玩笑说,没什么用的东西也这么努力学,真是很佩服、很感动。由于结交了一些西安交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经常给我一些油印的书看。我也是从那个时代熬出来的,如果我没有在那个时代看到光明,荒废了时间,我就不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站起来”。
不满足,没有把握,困惑,发问,求索,向上,这些节点构成了他大学时期的求知过程。在当时看来遥遥无期的文化大革命中,在被主流社会隔绝的边缘地带里,在无法看清前途和未来的黯淡岁月里,任正非则收回心神,对知识、对世界、对人性、对文明怀着强烈的好奇,一而再再而三地探寻,大胆地刨根问底,小心翼翼地尝试求解,在这一过程中他找到了生命多维向上的斜行线。
是凡人还是伟人,在浩瀚的世界中都很渺小。但很庆幸生而为人,多了一份高于其他物种的选择,可以选择斜行线向上的大生命。
不足和欠缺一如饥饿感,一旦被意愿主动地“制造”和暴露,就会再生出继续向上的欲望和能量。不断突破惯性的重重围堵,可能开辟出你原本没有想到的、生命向上的斜行线。这不仅仅是不甘平庸者向未来的致敬,更是一个觉者超越自我的刻度,这是反转再反转的生命向上斜行线。
多维向上的斜行线,一直陪伴着任正非走到了今天。在国内外记者访谈的现场,他不是把已经有的东西倾倒出来了事,而是虚心向正在发生的未来学习。再意想不到的发问,甚至无休止的“挖坑”,他都会随顺着你的问题点,画出一个个出其不意的圆。
一个男人全身心投入当下学习,会形成极大的魅力。任正非因而收获了爱情。大学同学孟军起初是造反派头头,可是后来父亲被打倒了,自己被红卫兵开除了,也只好待在图书馆里。任正非的一种内在的气质深深吸引了她。两个同病相怜的人陷入了爱情。1970年结婚,1972年有了孟晚舟,1975年又有了儿子任平。
穿越时空的不二法门:只管干活,不问荣誉
1973年,邓小平第一次复出,千疮百孔的中国进入了一个经济整顿时期。国家采取加快经济建设的政策需要大量工程兵。1974年,30岁的任正非得以从建筑单位的一名普通技术员成为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一员。
当时,辽阳化纤厂是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确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那是从法国德布尼斯·斯贝西姆公司引进的从油头到化尾的成套化纤设备。当时中国国内处于混乱时期。工程兵进入时,主要是欠缺技术上的人才,任正非等刚刚离开学校没有多久的人就成了难得的人才。
这期间,任正非研制成功了“空气压力天平”。中国有专家曾在法国看见过这种设备,专家给任正非详细描述了这个仪器大概的样子。任正非先从数学来推导整个仪器结构,包括一些偏微分方程。他还曾去请教过东北大学的李诗久教授,看看相关数学推导是否正确,有没有可能成功。这位数学教授给予了肯定。任正非回来再继续设计了整个系统。这个仪器主要是为了检验法国进口的仪器仪表,当时中国还没有这样的检验仪器,所以一度成为国家表彰的技术。用任正非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当时实在没有技术,才把一个不起眼的技术给捧上了天。”
因为他的成份(父亲有历史遗留问题)不好,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受待见,反而成就了他。他发明了技术,做出了贡献,但因为成份问题,他只知道干技术拿绝活,而技术绝活后边的荣誉则跟他无关。
看上去很悲催的事,却成就了他“功成身退”的习惯。“只管干活,不问荣誉”,这是任何一个生命,在灾难中保持旺盛创造力的重要特质。这个特质在以后的生命中帮了他的大忙。华为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跟任正非的这个特质关系密切。他当时根本不知道,这是老子最为推崇的玄德:“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很多人一辈子都修不来的玄德,被他误打误撞,在青春爆发的时候就拥有了。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进入大建设时期,他的技术又成了香饽饽,他终于可以凭借技术而成为标兵,1978还有机会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科学大会。这个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父亲传承给他的东西太可贵了。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管搞技术”,这可不是简单的工作方法,这是生命的大道呀!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空间,都会启用专业技术人才。只要拥有专业技术,就是社会的栋梁。这个经验太宝贵了!以至于任正非后来在一切向钱看的风潮中创业,依然淡薄钱财这个表面上的东西,而直接进入“做好一两款产品,一生都没有白活”的境界。
回看42年前的报道,“只管干活,不问荣誉”,依然让人心动。看来,这是穿越不同时代的重要品质。
如果我们再往前看40年,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发生怎样的地震和海啸,只要我们习得任正非的特质——“只管干活,不问荣誉”,就可以保持活泼泼有创造力的大生命。不为外力所动,生命全然取决于自己内在的价值观。
“只管干活,不问荣誉”,即“保持饥饿,保持愚蠢,保持空杯,保持开放,保持沉默,保持精进,只管创造大美绝活”,我们一定可以穿越横亘在前边的中美关系巨大不确定性,而绽放出中国人自性爆发的光芒。
这就是我写《任正非找北》的初心。
附录:最新发现!尘封41年军队报纸以《任正非》为标题新闻专访现华为老总任正非
41年前的1978年10月18日《基建工程兵》报,在这份已经泛黄报纸的第四版,用大半个版面刊登报道任正非事迹的新闻特写《任正非》。
1978年10月18日《基建工程兵》报第四版用大篇幅刊登深度新闻特写《任正非》
今天,摘要一些细节段落,深深领会到“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同时会给我们提供反映任正非特质的许多细节:
《任正非》
作者:戈泰
“知识并不是雪花,可以径自飘落到你的头上。”
任正非参加了辽阳化纤总厂建厂施工。这儿全是引进设备,成千上万的仪表排列着,合格不合格呢?外国专家看到我们只有五十年代的苏式活塞力计,便说:“我们用精密仪表测过,全合格,再说,你们这仪器查得了?!任正非听了,脸上象刀子刮,爱国心火一样地燃烧起来。他想:中华民族不仅应是政治上的巨人,也应是科学上的巨人,技术上落后是要吃亏、要挨打的。他下决心研制高精度空气压力天平,为祖国争光。
在攀登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任正非曾付出过艰苦的努力。一九六八年他在重庆建工学院毕业时,就有书迷之称。这些年,他买过很多政治理论和技术书,翻读过的书,数不清;他演算过的纸、画过的图,好几捆。他学过俄文,又攻英文。从古希腊的阿基米德一直啃到当代流体力学。如今,他又开始了更艰难的攀登。
他是技术员,每天忙十多个小时的工作还要应付外事活动。研究,只能挤休息时间、节假日。时间贵如油。夜夜一盏灯,伴他做运算。许多难题,把他逼入死胡同,经过艰苦努力,冲破迷障,又从死胡同中钻出来。挫折失败,没有使他气馁,在艰难的攀登路上,他坚毅不拔,不停地前进。他的全部心思都被所从事的研究吸引了。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以致造成脱发、失眠、吃不下饭,才三十三岁的人,皱纹就深深刻上前额。“四人帮“横行时,帽子遍地打,什么”知识越多越反动“、什么”白专道路“”唯生产力论“呀,不一而足。任正非冒着风险上,顶着压力干。
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但也最难画。在虚心向外国专家请教时,专家说,他们也还造不了这仪器。说美国埃麦泰克公司有,好象是球飘浮在一个抛物线喷嘴上。他反复攻读空气动力学,进行理论推导和设计计算。在头脑里勾画创造着新仪器的轮廓。他精确地计算了抛物线的线性切线,得知用抛物线形不会出高精度。他用尽心血,苦苦思索。他很严肃,极认真。没把握的事,决不去付诸实物实验。他谦逊,好学不厌,常向总工程师王铠求教。
一次外出求师,天泼下大雨,他淋成落汤鸡,那图纸,却搂在怀里面,紧贴着他发烫的心。终于,他用逻辑力量,科学的、铁的逻辑力量,推断出锥形是最佳形体。一张草图,一串公式,呕着多少心血,逐步成了形。
从数到图难,从图到物更难。难关要人闯。在艰难奋战的日日夜夜里,在困难重重的研制过程中,有多少人在关怀帮助着他呀。大队政委来探望,大队长来鼓励,副大队长亲自跑材料。实验小组的人合力攻关。用热情,用智慧,鼓舞他,补充他。
一九七六年十月,华主席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被束缚的生产力解放了。任正非和他的战友们在十二月终于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的空气压力天平。仪器真精密呀,惊人的精密。浮球圆度误差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浮球与筒壁的间隙不大于一根头发丝的五分之一,又不小于十分之一。发出的信号精度不低于万分之二。外国专家看到我们仅用七个月就拿出如此尖端的精密仪器,十分惊讶。在群星争辉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任正非得了奖。他将计算过的稿子交给陈景润的老师沈元求教,老教授极为赞许,连声说:“好,好。很精密,有价值。”
部队党委为他记了二等功,提升他为工程师。
郭小川同志说过:“战士自有战士的抱负,永远改造,从零出发。”
任正非是这样,他没停步,又在努力研制绝对压力天平,力争突破万分之二的精度,为达到最佳设计,正进行一系列新的探索。路正长,任正非在新的长征路上又迈开了新的步伐。
后记:
人们眼中的牛人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的努力,不懈的奋斗。一分辛苦一分才。
任正非带领华为走上:My Way 我的路
王育琨频道 商务合作
微信 | gao940716
QQ:2116117593
投稿:2116117953@qq.com
延伸阅读
2020全新奉献,线上线下全上市